認識角色、文化與自我對話如何影響你的身份認同
作者:Karis Fung,註冊社工,心理學碩士
如果你想了解文化衝擊如何以隱形卻強大的方式影響你的生活壓力,歡迎閱讀相關文章:《看不見但強大:文化衝擊如何造成壓力》。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帶你探索角色、文化背景與內在自我對話如何影響你對身份的看法。
透過角色認識身份
你會如何形容自己?這聽起來簡單,但往往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我曾聽過有人這樣介紹自己:
「某人的母親、某人的姊妹、某人的女兒、某人的妻子、某人的治療師。」
這句話顯示出我們常常透過與他人的關係角色來定義自己。
在《小王子》中,聖修伯里指出,大人往往透過數字來理解人——像是年齡、收入或職稱——而不是透過感受或想像力。停下來想一想:你是如何認識他人的?
我們都會對他人有所期待,並希望他們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這是很自然的。但在這些角色之外,他們真正是誰?他們在想什麼、感受什麼?這才是我們與他人、與自己建立關係的核心。真正的關係始於彼此認識,並在理解與體諒中建立情感連結。
認識文化如何形塑你的身份,有助於自我成長。它讓你能夠反思、深化連結,並建立更健康的關係。心理學鼓勵我們探索這些身份層面,以更好地理解自己與他人。
透過文化認識身份
你如何看待自己與他人,反映出你的價值觀,而這些價值觀深受文化影響。
在西方文化(如加拿大或美國),人們常以個人特質或信念來形容自己:獨立、自主、創新獨有。
而在集體主義文化(如中國、印度或巴西),身份則更多地與社會角色有關:成為好父母、忠誠的員工、尊敬的子女。
這些差異源自於文化對個人主義與群體和諧的不同重視。
透過自我對話認識身份
自我對話——我們對自己說話的方式——形塑了我們如何看待自己,並如何回應生活中的挑戰。
在集體主義文化中,像「我必須成為好兒子」或「我應該永遠把家庭放在第一位」的想法,反映出忠誠與共同責任的價值觀。這些信念雖能強化關係,但當期待過高時,也可能導致情緒壓力。例如,一位照顧者可能忽略自己已經筋疲力盡,卻仍認為必須犧牲自己來支持家庭。
相反地,個人主義的自我對話常強調獨立性,例如「我必須靠自己成功」或「尋求幫助代表我很弱」。這些想法能提升自信與動力,但也可能導致孤立與壓力——尤其當合作能減輕負擔時。
無論是集體主義或個人主義,自我對話都會悄悄地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而我們往往未察覺其影響。
你如何與自己對話?
當生活變得艱難時,你的自我對話是什麼樣子?你是否會鼓勵自己,說:「我已經盡力了」或「尋求幫助是可以的」?
還是會用嚴厲的語言批評自己,例如:「我不夠好」或「我總是搞砸事情」?
心理學家指出,自我對話會影響我們的情緒與行為。正向的自我對話能提升自信並幫助我們應對困境;而負向的自我對話則可能導致壓力或自尊低落。
快速自我檢視
今天的你感覺如何?試著回答以下問題,幫助你了解自己對身份的感受:
☐ 我知道自己常認同的角色(例如:父母、學生、員工)。
☐ 我注意到文化或家庭如何影響我的期待。
☐ 我曾察覺自己使用嚴厲的自我對話,並試著更溫柔地對待自己。
☐ 我曾以安全的方式表達情緒(例如:寫作、談話、肢體活動)。
☐ 我曾思考自己行為背後真正的需求。
☐ 我曾想像自己「冰山下」的部分(更深層的感受與信念)。
☐ 我正在學習接受身份是可以改變的——而這是沒問題的。
如果你對自己的回答感到不安,請不要害怕尋求幫助。在 Transforming Emotions,我們隨時準備好傾聽、引導與教導,幫助你理解情緒、建立更好的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