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Design

Your content goes here. Edit or remove this text inline.

Logo Design

Your content goes here. Edit or remove this text inline.

Web Development

Your content goes here. Edit or remove this text inline.

White Labeling

Your content goes here. Edit or remove this text inline.

VIEW ALL SERVICES 

ZH

我曾經歷過離開熟悉的環境——離開熟悉的地方,適應新的文化。許多文化差異是看不見的,但它們無形中以極大的力量影響我們的感受、連結、適應新環境和新文化。

 

我曾經歷過離開熟悉的環境——離開熟悉的地方,適應新的文化。許多文化差異是看不見的,但它們無形中以極大的力量影響我們的感受、連結、適應新環境和新文化。

 

看不見但強大:文化衝擊如何造成壓力
作者:馮少瓊,註冊社工,心理學碩士

 

曾經,我在工作中面對過最令人緊張的經歷,是在一次團隊會議中,主管問了一個問題:「大家週末過得怎麼樣?」

 

我的心跳加快,手心冒汗。我感覺自己像在一部恐怖電影裡,看著那個「怪物」——這個主管的問題——一步步地逼近我,逐一向我的同事們靠近……

 

從左到右,每個人都分享了自己的週末故事,而我則在心裡準備自己的台詞,雙腿在桌下緊張地抖動。Anita說完後,大家笑成一團;Rick說完後,大家點頭認同。每個人似乎都知道如何用完美的回答來安撫這個「怪物」。

 

終於,輪到我了,我只希望我的話題能夠讓這個「怪物」滿足……

 

「我去了韓國髮廊。我們言語不通,但我勇敢地指著自己的頭,讓設計師剪髮。」

 

說完後我屏住呼吸,但大家表現出好奇和興奮,甚至分享了自己遇到言語障礙的類似經驗。看起來我的故事被接受了,我鬆了一口氣。

 

經過了二十分鐘的「閒聊」——對我來說可一點都不「閒」!——主管才正式開始會議,而我的情緒也才慢慢平穩下來。為什麼其他人都能輕鬆應對這個問題,而我卻心跳加速、手心冒汗?

 

自從來到加拿大後,我總覺得身邊的人都能輕鬆地彼此交談,而我卻總是緊繃著神經;過度注意自己的語音和文法。我喜歡別人主動接近我,但我討厭「閒聊」以及它帶給我的感覺!經過多年練習,我已經進行了數百次不那麼「閒」的閒聊,現在我比較能夠自在地應對:呼吸正常,心跳不再加速;我也接受了自己的口音和語言上的不完美。但這並不代表我的英文有明顯進步,「閒聊」仍然離「自然」很遠。我只是找到了一種與這個「怪物」共處的方式。

 

看不見,但深具影響力

像許多其他移民一樣,我曾經歷過離開熟悉的環境——離開熟悉的地方,適應新的文化。許多文化差異是看不見的,但它們無形中以極大的力量影響我們的感受、連結、適應新環境和新文化。

 

什麼是文化差異?

文化基本上是人們生活和做事的方式——包括傳統、信仰、食物、語言,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方式。它就像是一個群體的個性,由歷史塑造並代代相傳。當來自不同背景的人相遇時,他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和溝通方式可能會有驚人的差異。有些文化重視直接表達,而另一些則偏好委婉含蓄。這些差異有時會造成困惑,但也讓世界變得更有趣,並促使我們彼此學習。事實上,文化行為並沒有對錯之分——不是好或壞,而是你是否習慣這樣做。例如,在某些文化中,人們可能會蹲著或跪著等待,對他們來說這是正常且舒適的;但在其他地方可能會被視為不尋常。

 

適應是件令人疲憊的事

文化差異之所以棘手,是因為它們往往不容易被察覺。像是不熟悉的社交規則、習慣或說話方式等小事,會悄悄地影響我們對自己的感受,以及我們在新環境中的歸屬感。即使外表看起來一切正常,適應新文化的過程仍可能在情感上令人筋疲力盡。我至今仍會下意識地在離開車站時拿出 Presto 卡準備「刷卡離站」(不像多倫多的 TTC 是固定票價,我的家鄉是依照行駛距離計費)。這只是個微小的習慣,卻提醒我,我們的日常行為是如何深受原生文化影響。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時刻,其實反映了我們在適應新環境時所經歷的更深層次的情緒轉變。

 

另一個讓我感到意外的時刻發生在職場——在這裡,人們非常依賴電子郵件進行溝通,即使大家都在辦公室,都智以電郵溝通,並附寄給許多同事。過往我習慣以面對面溝通,以求清晰與效率,因此北美這種溝通方式,最初讓我感到的壓力。我不禁懷疑自己是否做得不夠,或是否錯過了什麼重要的事。這些細微的文化差異會悄悄累積,影響我們在新環境中的舒適感與自信心。

 

文化衝擊 = 壓力

根據 Robert Gilkinson 2012 年的一項研究報告,約有 29% 的新移民在抵達加拿大後出現情緒困擾,16% 在前四年內經歷高度壓力。難民的心理困擾比例更高。收入、原居地、以及對定居經驗的滿意度是影響情緒狀況的重要因素。來自南美與中美洲的移民比來自北美或西歐的移民更容易面臨情緒困難,尤其是在收入較低或定居過程中遇到困難的情況下。

 

當人們剛抵達新國家時,忙於找住處、找工作、建立新生活,事情太多,很容易忽略情緒層面的變化,也容易忽略這些細微壓力的累積。我記得自己當時忙著適應新生活,甚至沒意識到自己連續五晚都吃泡麵——不是因為我不會煮飯,而是因為我累到連按下電鍋「開始」鍵的力氣都沒有!

 

壓力悄悄來襲

剛開始一份新工作時,第一週可能沒什麼特別的事,但你仍會在一天結束時感到筋疲力盡。為什麼?因為你必須掌握新的交通路線、新的名字、新的密碼;對所有新事物保持高度注意力,這些累積起來會消耗大量的心理與情緒能量。而這種能量消耗常常被忽略。

 

心理學家長期以來都在嘗試測量壓力,其中一個方法是 1960 年代開發的 Holmes-Rahe 壓力量表。它將生活事件依照造成壓力的程度進行排名——結果既有啟發性,也有些令人驚訝。

 

榜首是親人過世,其次是離婚或分居,這些當然令人沉重。但往下看,你會發現「聖誕節」也在榜上。沒錯,連假期都被列為壓力事件。

 

雖然移民或重返校園並未直接列出,但相關事件如居住地變更、生活條件改變、社交活動改變等都包含在內,而且排名意外地高。所以,如果你最近感到有些不對勁,這個壓力量表告訴你:你不是在想像,這些生活變化確實是壓力來源。

 

內在的應對方式

面對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壓力,我們該如何在心裡應對?我聽過很多人說:「這對我來說不該是問題,我撐得住。」或是「只是幾個新同事,比我上一份工作簡單多了,我應該可以應付。」這些「應該」的聲音不斷浮現,悄悄地推動我們去適應新環境,卻不給自己休息的空間。

 

放下那些『應該』

我也曾對自己說過很多「應該」:我「應該」能放鬆,我「應該」不會有問題,畢竟我受過訓練。但經過許多經驗教訓,我學到這種心態並不會幫助我,反而會讓壓力更大。近年來,我開始更溫柔地聆聽自己,承認自己正在經歷的脆弱。

 

今年九月,我重返校園(多年後回來,感覺像是我的大腦升級了 iOS 系統!),面對課程與無止盡的閱讀感到不堪負荷。現在,我會對自己這樣自我對話:

  •         「我已經盡力了,不能再做更多了。」
  •         「我每天都值得一點小獎勵。」

                    我也提醒自己:

  •         「今天沒完成也不是世界末日。」

即使是一顆小石子,也可能讓我們絆倒。承認這一點並不代表你軟弱——而是你接受了人類的本性。

 

 

後代的文化「衝擊」

第二代與第三代移民——即在新國家出生、父母為移民的人——常面臨與父母截然不同的挑戰。父母可能專注於安頓與生存,而年輕一代則常常在身份認同上掙扎,承受著一種無形的壓力。他們在兩種文化之間成長:家庭的傳統文化與周遭社會的主流文化。許多人發展出兩者混合的身份——研究者 Washington Omole 在其 2024 年的論文中稱之為「混合身份」(hybrid identities——這既能賦予力量,也可能令人困惑。

 

這些年輕人常常感受到來自學業與家庭期望的壓力,同時又努力融入同儕圈子。這可能導致他們覺得自己都不完全屬於在任何文化中。即使他們能流利地使用當地語言,在家庭或公共場合仍可能遭遇誤解。這些經歷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PA)在 2023 年的報告,移民子女往往比父母承受更多的壓力與情緒負擔,尤其是在亞裔、太平洋島民與拉丁裔社群中。

 

整體而言,第二代與第三代移民表面上看似已完全適應,但內心卻常在處理複雜的情緒與責任。因此,以理解、護理心理健康、與包容性的社會政策來支持他們是非常重要的。

 

走向歸屬與平靜的旅程

你是否曾感覺自己被困在兩個世界之間?你可能沒察覺,但你目前的一些掙扎可能根源於你的文化背景與家庭價值觀。讓我分享一些自己的故事:我在一個重視穩定、努力工作與明確人生方向的傳統家庭中成長。相比之下,大社會鼓吹的創新、冒險與不斷自我重塑。這兩個世界常常看起來是對立的——那我究竟屬於哪一個?或者,我仍在尋找答案。

 

長期以來,我不斷思考這些問題:我是否有自由去探索自己真正想要的?我是否能允許自己跟隨內心,即使這意味著要離開熟悉的道路?跨出那一步並不容易——每次回望,都非常值得。

 

這類內在衝突在文化轉換過程中非常常見。它們會像一隻安靜的怪獸悄悄潛入日常生活,使事情變得比原本更困難。如果你覺得文化衝擊正在影響你或你關心的人,Transforming Emotions 很樂意提供協助。歡迎預約免費諮詢。讓我們一起連結、學習與成長。

接下來的文章與互動工作坊將深入探討不同人生階段中人們在文化轉換中面臨的具體挑戰,以及如何應對:

  •         對於年輕成人《在文化、職涯、與身份認同交會中,尋找自我》
  •         對於在親密關係中掙扎的人《承繼的愛:家庭文化如何形塑親密與壓力》

·         對於需要跨文化溝通支持的人《與他人建立關係》

Karis is accepting new clients.

Schedule a Free 15 Minute Call with Karis. You can also jump straight into a first session if you’re ready.

Karis Fung

I believe every individual holds inherent value. Unfortunately, life can sometimes be harsh and distort our sense of self. My role is to walk alongside with you in a safe and supportive environment as you rediscover your true selves and reclaim your lives with dignity.

Karis Fung

I believe every individual holds inherent value. Unfortunately, life can sometimes be harsh and distort our sense of self. My role is to walk alongside with you in a safe and supportive environment as you rediscover your true selves and reclaim your lives with dignity.

You May Also Like

Teen vs.“The Future”: Exploring Your Values

Teen vs.“The Future”: Exploring Your Values

When everyone has an opinion about your future, it’s easy to feel lost. This article helps teens explore their personal values—the inner compass that can quiet anxiety, bring clarity, and guide decisions that feel authentic and meaningful.

Transforming Emotions | Psychotherapy Services in Toronto Ontario

Access Our Free EFT Mini-Course

Learn powerful, practical tools for working with emotion — no cost, no catch. Just drop your email to get started.

SUCCESS!!